资料图:英国首相卡梅伦
资料图:英国首相卡梅伦
去年英国首相卡梅伦不顾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,执意接见中国的政治流亡者达赖喇嘛,极大的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。至此,中国关闭了对英的大门,大英帝国第一次尝到了被中国拒之门外的滋味。英国官员访华必须获得中国政府的邀请,没有邀请就别想踏上中国的土地,也就是说英国皇家大臣们事实上已经被禁止访华了。
前段时间首相卡梅伦终于按耐不住了,在政府议会上正式表态:英国政府承认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,不支持“西藏独立”,尊重中国主权,期待两国未来加强合作。他的讲话似乎并没有引起中国的谅解,中国对法德和其他欧盟的投入令英国坐立不安,为了能赢得中国这个经济大佬的青睐,英国近日里竟然做出了堪称世界波级的大创举。这一举动就是英国政府将对中国开放英国核电站项目的投资,并且占据大股。
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,在中国解冻中英关系后第一位来华的皇家大臣,带着首相的使命奥斯本此次访华大获丰收,最大项目就是引进中国资金投股英国核电站。引进计划注明:中国企业不仅可以建设英国核电站项目,甚至在新核电站中可以拥有多数股份。众所周知,美国或者俄罗斯包括中国自己,都不可能把“核”的项目交给外国来经营的,尤其是交给与自己政见不同的国家。
英国媒体称,出现这样的局面是过去数十年历任英国政府的糟糕政策造成的,要不是国家缺电,要不是国家没钱,英国不至于向中国乞求怜悯。有英国网民甚至说说“英国即将成为中国北欧一个省”,还有人说“要讨好中国可以,但也不能讲英国的战略根基交给中国人吧,一旦中国釜底抽薪,英国人要开始适应点蜡烛的时代了”。话是说的过头了点,但却真的很在理哦。
英国人很心酸:北京接连对美国出手 形势大变
英国媒体10月10日文章,中国的崛起是美国制造的。就中国快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言,除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奋发图强外,美国设计和创建的开放国际经济体系亦功不可没。如今北京确实有理由感到担心。既然美国能够制造出来,也有能力去打破它。
英媒的报道不外乎是想说明中国的崛起,离开美国是“不行”的。
诚然,中国的发展确实离不开与国际社会的合作。要知道与国际社会合作,并非只是与美国的合作。虽然,在与美国这个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的合作,使中国在政治、经济、文化方面有所收获,但美国的财政赤字扩大和美元贬值风险,对于中国来说是至关重要的。美元持续走弱正使中国持有的巨额美债不断贬值,如果世界储备货币的美国无力(或不再)按时支付其欠债,将对全球经济造成灾难性的的打击,中国由此,所受到的伤害将是非常严重的。
资料图:美国总统奥巴马
资料图:安倍晋三与美国总统奥巴马
美国如今转而更倾向于与其盟国成立新型“小集团”例如,奥巴马向东盟国家“推销”美国—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美国主导的“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计划”(TPP)。
美国正在制定一个新“亚洲战略”,东南亚将是重要的战略依托点之一。由于美国国力下降,对亚洲的影响也不如从前,美国认为重返亚洲的核心手段就是促使地区力量再平衡,而东盟则可以成为美国实施针对此目标的平台,实际上这也是针对中国而来。
因此,对于中国来说无异于是一种围堵、遏制。也是一种釜底抽薪的策略。
这种危及中国中长期经济前景的结构性转变,中国也并非没有应对准备。中国新领导层就位后,采取了全方位的新型外交,习近平主席、李克强总理以及其他领导人在世界各地的出访,与所在国交流、沟通,将中国的对外政策公之于众。这不但加强了与东盟的关系,还加强了对世界亚非拉美国家的进一步合作打开了大门。
这对于美国来说也无异于是一种反制。与美国的合作虽然存在着巨大的风险。但是,这种合作,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合作之一。这种合作必将继续进行下去。因为,中美合作,不单是对双方有利,这对于世界来说,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。
资料图:美国总统奥巴马
资料图:阿穆尔级潜艇
至于英媒所称的所谓“中国崛起是美国制造的”这种说法,有些言过其实。虽然,中国的经济发展也得益于“全球化经济”的环境,但绝非是“美国制造”。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,是中国人艰苦奋斗、自力更生、奋发图强获得的成果。
因为,中国几十年来所受到西方的所谓“制裁”、禁运、围堵,把中国“逼”上了发展之路。也许从这个角度来看是美国和西方“制造”的。

